能源发光材料团队
本团队主要从事面向新能源(光伏、白光LED照明)和有毒有害物质的荧光检测与传感的新型(稀土)发光材料以及储能材料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有固定成员6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团队先后承担包括国家原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研究课题多项,在Angew. Chem. In. Ed.、Adv. Sci.、Adv. Funct. Mater.、Nanoscale、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Adv. Opt. Mater.、Chem-Eur. J.、Chem. Commun.、J. Mater. Chem. C、J. Phys. Chem. C 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荣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
招生方向: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00(学术型)博士、硕士,化学070300(学术型)硕士、085602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
团队成员:
李焕荣,教授,博导,lihuanrong@hebut.edu.cn
李志强,教授,博导,zhiqiangli@hebut.edu.cn
程 菲,教授,博导,fcheng@hebut.edu.cn
王弋戈,教授,硕导,wangyige@hebut.edu.cn
徐阳,副教授,博导,xyang@hebut.edu.cn
李捧,副教授,博导,lipeng@hebut.edu.cn
李红岩,副教授,硕导,hyli@hebut.edu.cn
1. 团队负责人
李焕荣,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北省优秀省管专家,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天津市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发光材料(稀土发光材料、银纳米团簇)研究。先后主持包括国家“973”计划前期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权威刊物如Nat. Commun.、Coord. Chem. Rev.、Angew. Chem. In. Ed.、Adv. Sci.、Adv. Funct. Mater.、Chem. Eng. J. 等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多件,H因子43。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和二等奖(2022年)各1项。
2. 团队成员
李志强,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工学院副院长。2014年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同年进入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工作,2017-2019年在德克萨斯圣安东尼奥分校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稀土超分子化学,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3篇); Nat. Commun.; Adv. Funct. Mater.等刊物上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50多篇,5篇入选ESI高被引用论文,授权发明专利4项,参编中英文专著各一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9项,荣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18年获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9年获“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9年入选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科技优秀人才,担任稀土学报(英文版)青年编委。
程菲,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元光学者。主要从事炭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应用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1项。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ACS Nano、Nano Energy等高影响力期刊,授权发明专利2项。
王弋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主要从事稀土发光材料及稀土分离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计划1项。以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数十篇。
李捧,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有机-无机主客体杂化发光材料和室温磷光材料设计、制备、组装和性能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以基础研究为主线,有侧重地开展了一些应用研究探索。在新型智能水稳定的室温磷光超分子杂化组装体及稀土配合物-沸石杂化发光材料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主持河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BJ2018054)1项,获得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表发SCI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10篇一区或TOP期刊,影响因子大于10的4篇,大于6的8篇,最高影响因子24.833。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担任《发光学报》首届青年梯队编委会委员及审稿人。
徐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主要从事新型荧光材料制备及其传感检测研究,相关工作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期刊,授权专利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李红岩,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主要从事磷光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相关工作发表在Sep. Purif. Technol.,J. Mater. Chem. C等期刊,授权发明专利4项。
3.研究方向
团队主要开展稀土发光材料、室温磷光材料、银纳米团簇及炭基纳米复合材料等的设计、制备、性能及其在白光LED照明、防伪及储能领域的应用。
代表性成果如下:
稀土杂化发光材料的创制
围绕稀土配合物发光体系的稳定性提升、发光性能调控和优化以及应用拓展等问题,团队在刺激响应型稀土超分子发光材料的设计和环境友好构筑,超分子体系中主体材料对客体分子发光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机制的认识,光控稀土超分子体系的构筑,以及稀土超分子发光材料在防伪、荧光传感与检测、白光LED照明和光伏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具有鲜明的特色,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21752;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2194; Nat. Commun. 2021, 12, 1363;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18025;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2904;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1434; Adv. Sci. 2019, 6, 1901529)。部分成果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
高比容量储锂负极材料设计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围绕目前锂离子电池/电容器负极材料存在的电导率低、循环过程体积变化大以及电池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低的关键性问题,设计合成了氮掺杂炭修饰的锡基量子点材料,实现超高的储锂容量(比容量>1800 mAh g-1);通过靶向络合沉积策略设计合成了均质化SnS2/Sb2S3异质结构,基于异质结构之间的电荷再分布和相互支撑效应,以其为负极组装的锂离子电容器可实现298 W h kg-1的高能量密度和100 kW kg-1的高功率密度,为高能量/功率密度和高循环稳定性储能器件的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路和借鉴(ACS Nano,2021, 15, 7021; J. Mater. Chem. A, 2022, 10, 17561;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3, 15, 39363;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2, 14, 25962; New Carbon Mater. 2022, 37, 59)。
4. 团队联系方式
李焕荣,2006112@hebut.edu.cn;
李志强,18202269605,zhiqiangli@hebut.edu.cn;
李红岩,18722103526,hyli@hebut.edu.cn。